通过公众再传播,信息获得更强的传播力度。公众的再传播也存在不亚于媒体传播的威力。
负面信息被报道的持续时间越长,覆盖的读者面越广,更易引起读者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快速传播的表现。而在公众关注的驱使下,后续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就越快。因此,负面信息的播出持续时间,是其传播过程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挂在门户网站首页的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广度,是被挂在二级页面的信息的传播速度、广度所不能比拟的。位置越显眼,传播速度越快。
负面信息牵扯对象越多
社会影响力越大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人们之所以对教授腐败或剽窃保持较大关注,与其被社会赋予的神圣角色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分不开。沈阳说,高校负面信息相关人的社会期望与其负面信息的落差越大,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就越强烈,该负面信息传播就越快。
负面信息牵扯到的对象越多,其社会影响力就越大,大众关注度就越高。关注度转化为大众需求度,此时的负面信息传播动力更足,传播速度更快。
负面信息双方的地位鸿沟会激起人们的关注欲,尤其当负面信息受方的地位低于施方的地位时,传播速度会加倍,处理不当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李刚事件”之所以受关注,与其负面信息施方的“官二代”身份有很大关系。施受双方地位鸿沟是负面信息能否开始大规模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内在源动力因子。
负面信息施方的初始态度至关重要。在负面信息初现时,施方若能即时作出反应、保持合适态度,会使有效的负面信息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降低。反之,若保持沉默或持有不合适态度,则负面信息可能产生第一次井喷。
“李刚事件”中,“我爸是李刚”无疑是该事件走向恶化的最重要前兆,也是激起众怒的最关键影响因子。该事件始于河北大学校园BBS的爆料,初始并未涉及敏感词汇,自“我爸是李刚”这句话被爆料出来开始被疯狂转载,一发不可收拾。
发言人的态度影响负面信息传播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沈阳将发言人分为6类:目击发言人、亲友发言人、所属单位发言人、政府发言人、调查机关发言人、舆论领袖发言人。
发言人的态度对负面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击发言人是指由事件目击者扮演的发言人角色。亲友发言人由施受双方的亲朋好友扮演。所属单位发言人是由施受双方所属单位扮演的发言人角色。政府发言人大多由事件发生地政府机关扮演。调查机关发言人由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的机构扮演。舆论领袖发言人是由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中的舆论领袖扮演的发言人角色。
这些发言人当中,有可能对负面信息传播起到抑制作用的是目击发言人、亲友发言人、政府发言人、调查机关发言人、舆论领袖发言人。
目击发言人的澄清案件实情,亲友发言人的理智态度,政府发言人和调查机关发言人对受方的安抚、对司法介入公正性的保证以及及时公布案件进展,都可以极大地降低负面新闻传播的速度,避免其愈演愈烈。 |